第一百零二章
“舅舅”
鶴華扯了下嘴角,“真是難得,您害死了我的阿娘,竟還好意思自稱我的舅舅。”
她的舅舅的確是楚人,是楚國貴族。
而她的母親,便是楚國公主,楚國與秦國博弈時的犧牲品。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當這句話傳播天下時,楚人與秦人的恩怨便又一次擺在桌面上,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哪怕楚人只剩下三戶,那么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人。
隨著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兵,隨著項羽的軍隊抵達咸陽,三月不曾熄滅的大火將繁華了上百年的大秦國都咸陽付之一炬,而楚人與秦人的恩怨,也到此終結。
世人皆知秦楚乃血海深仇,卻不知兩國之間也曾是歃血為盟的盟友,只要你危難,我必傾國相助。
春秋時代,晉國稱霸,秦楚結盟,共同牽制晉國。
但晉國的強大勢不可擋,楚國一度被攻破國都,昭王倉促出逃,楚臣申包胥連夜入秦,請求秦國出兵。
此時的秦國是秦哀公當政,得知楚國被滅,立刻揮師南下,幫助楚國復國。
楚國復國,昭王還都,兩國關系在這個時候達到頂峰,互結姻親,永為盟國。
但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想要終結戰火的辦法只有一個,那便是橫掃諸侯,將天下盡收囊中,當九州天下只剩一個王,兵荒馬亂的時代才會徹底結束。
商君變法,弱秦崛起。
東出函谷,睥睨諸侯。
殺神白起橫空出世。
伊闕之戰,白起以少勝多,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大良造白起一戰成名。
但這只是開始,這位無差別創亖所有敵軍的殺神天生為戰爭而生。
韓魏一敗涂地,趙國節節敗退,各國諸侯不足為懼,白起將目光盯上極其強大的楚國。
武安君白起只打巔峰賽,傲視諸侯的楚國在他面前不堪一擊,鄢郢失守,王陵被毀,楚王被迫遷都,國力急轉而下,再不復與秦國爭鋒稱雄的強大,而秦楚之間的恩怨,也就此結下。
鄢郢之戰讓楚國國力由盛轉衰,也是秦國與楚國交惡的轉折點,但世代姻親的關系卻沒有因為這次的交惡而斷絕,秦楚兩國依舊是姻親之國,此時執政的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人,而未來繼承他王位的秦孝文王的正夫人華陽夫人也是楚人,甚至因為她的影響,她阿父的父親被立為秦孝文王的繼承人,是為秦莊襄王。
但世代姻親卻阻止不了秦國與楚國的戰火不斷。
公元前225年,在趙國燕國韓國魏國接連被滅后,阿父的目光落在楚國之上,李信蒙恬為將,二十萬大軍兵發楚國。
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兩者皆大勝,一路高歌下,兩位將軍乘勝追擊,攻克鄢郢,再次將鄢郢之地納為大秦的版圖。
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最后一個有抵抗能力的楚國會在大秦的鐵騎下崩塌,只需再一兩場的勝利,天下九州便會被她阿父盡收于手。
但楚國到底是強盛一時的諸侯國,與其他在大秦的攻擊下沒有自保能力的諸侯國不同,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
朝秦暮楚便是最真實的這個時代的寫照,其他諸侯國今日歸順秦國,明日歸順楚國,誰強大便是誰的附庸,沒有自己的主見與堅持。
當這樣一個國家即將崩塌時,注定會涌現無數個為國家而戰的人比如在大秦為相的楚人昌平君。
來自內部的反叛才是最為致命的。
尤其是這個內部人位高權重,是僅次于帝王之下的丞相。
昌平君的反叛讓勢如破竹的李信蒙恬一敗涂地。
二十萬忠骨埋骨他鄉,李信蒙恬九死一生,才勉強回到咸陽,阿父震怒,咸陽宮血流成河。
阿父一生都在被背叛,可這一次的叛亂卻是阿父繼位之后最慘烈也最嚴重的一次叛亂。
叛亂者來自于他心腹中的心腹,他的枕邊人,叛亂醞釀于咸陽宮,爆發于千里之外的戰場,讓必勝之戰變成了二十萬將士的尸堆如山。
昌平君雖是楚人,卻在咸陽長大,與阿父一同長大,是阿父的左膀右臂,他的姐妹是阿父的發妻,她大兄扶蘇的母親,而他的另外一個堂妹是她的母親,又一位楚國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