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程博士講完詩賦外,自然就到了經義這塊。這處倒是各種論點都有,程博士挑了三篇文章上來,分別出自太學學生,世家子弟,以及一名普通外地學子之手。
三人各有所長,所選的經書也不同,倒也分不出高下。
程博士在講解的時候,齊堰小聲問余子安幾人,“你們只交了那一篇嗎”
雖然他不怎么關注各學院的爭斗,但也明白國子學和太學學生,肯定看不慣西州來的學子,更別說此前國子學和太學中的一些學生去鬧事,至今還被關著呢。
其中有些人本來還要參加今年的春闈,如今也沒了機會。
如此機會,他們如何能放棄
“倒也不是。”
齊堰當即來了興趣,“那你們還交了什么”
按理來說,為了保險起見,大家都只會選擇詩賦或是經義,而剩下的便是策問了。所謂策問,便是出題者以各種時務設問,應試者作答,因此又被稱為時務策。
科考落第,死在經義上的人不是最多的,策問才是最難的。畢竟這一項不僅考知識儲備量,更考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不是光讀書就有用的。
如今沒人出題,那便只能學生自問自答。
有人嗤之以鼻,“還能交什么總不至于交篇策論上去吧”
交流會,多是交流學習讀書心得,以及對經書的一些釋義見解,這些東西公之于眾并沒有什么要緊的。
但策論這東西不一樣,它既難寫,也不好讓人知曉。倒不是不可見人,而是你針對某個問題的某些見解和解決方法,若是昭告天下,那以后可就成別人家的了。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一番努力,為他人做了嫁衣,這也是大家想找名師的其中一個原因。
有能力的人,不會在這種場合交策論,即便是寫也是交給自己的恩師看,不會如此張揚地將自己想到的好提議公之于眾,生怕別人盜不走。
而普通人要么寫不出,要么寫出來也得藏著掖著,待尋得良師后,單獨給老
師看。
誰那么傻,當著上千人的面,將自己的策論拿出來
然而大家剛腹誹完,就聽上面的程博士說道“我沒想到,今日居然有人會交策論上來,還一交便是二十多篇。”
眾人再次嘩然,誰這么想不開
還二十多篇
等等,這數字為何如此耳熟
眾人轉頭,看向西州學子,不會是這群傻子吧
程博士饒有興趣地拿起其中一篇,“請問哪位是邊靜姝,我想問問,你說的這個算術模型,到底是如何解決修碼頭問題的”
雖然紙上已經寫了詳細的過程,程博士也不是看不懂,但他想看看這到底是不是學生自己作答的。
只見邊靜姝一站起來,人群就再次嘩然。他們一直以為這小孩就是來玩的,沒想到居然真的跟他們一樣,是來參加交流會的。
邊靜姝還是那一身漂亮帥氣的騎裝,頭發也為了利落,梳成了男童的樣式,八九歲的年級,根本分不出性別。
她也不怯場,拍了拍手上的糕點渣,大方地起身,朝著臺上的老師,及周圍的學子認認真真行了一禮。
隨后道“學生與先生和師兄在來京都的路上,路過一鎮。他們與鄰鎮打算在洛水河邊合建一座碼頭,并各自往碼頭修路。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卻因碼頭的選址問題發生了爭吵,甚至鬧到了縣里。”
眾人聞言,紛紛思考。雖說與他們平日做的策問題目不同,但不得不說,勉強也能搭上邊。
有人好奇道“那你們幫他們解決了”
邊靜姝點頭道“自然。他們爭論的點,不外乎這個碼頭建在哪里,誰更占便宜,畢竟鋪路花費不少,自然路越短越省時省力還省錢。
如此一來,便是計算碼頭建在何處,距離兩鎮的路程最短”
有人覺得這題很難,若他是縣里的大人,很難平息兩邊的怒氣。也有人覺得這是個小問題,碼頭哪里都能建,多一分少一分,根本無關緊要,要緊的是碼頭建了沒有。
直到邊靜姝說完,程博士才點了點頭,道“果然與所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