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李斯本質上并沒有背叛大秦而被趙高胡亥脅迫也占很大因素。
胡亥登基自立之后,李斯沒少勸誡胡亥好好治國,并上書了很多治國良策,在胡亥殘害重臣良將的時候,李斯也試圖阻攔過,可事實證明秦真的亡于胡,任他再怎樣勸阻,也更改不了胡亥一心霍霍大秦的意志,反而因為自己時常出言相勸,最后落了個被胡亥腰斬于市的悲慘下場。
帶不動,真的帶不動。
任他有只手補天之才,遇到胡亥也是無力回天。
基于這個原因,又因為李斯此人的確有大才,所以嬴政在警告李斯之后,依舊對李斯委以重用,兩人是兒女親家,還把他一心想要的左相位置給了他,甚至在刻石頌功的這種事情上,也放棄王賁蒙毅選擇了李斯。
王賁蒙毅是無條件忠誠,李斯是有條件的忠誠,知人善用如嬴政,一向都分得很清。
而嬴政也知道,在他選擇對李斯輕拿輕放之際,這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善于投機取巧的法家代表人對他的忠誠度已經到達頂峰,他與王賁蒙恬蒙毅一樣,對他對大秦都是無條件無底線的忠誠。
可正因為如此,他才想讓李斯來主持刻石頌功的事情。
趙高胡亥死后,哪怕他不止一次對李斯說,前塵往事一筆勾銷,從今日起,他仍是他的心腹重臣,但李斯依舊戰戰兢兢,終日惶恐,生怕某一日他突然翻臉不認人,更覺得如此不堪的自己根本不配帝王這樣的厚恩,落個趙高胡亥的下場,才是他應得的結局。
這種情況下,李斯的進言出策都不像之前那樣敢于創新,而是越發保守,隱約向王琯靠攏,對于一個出身儒家卻成了法家代表人的廷尉來講,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要的是法家代表人的李斯的膽大心細推陳出新,而不是他的一心求穩。
他需要給李斯隆恩。
一種讓李斯清楚知道,自己哪怕曾經走錯路,但在帝王心里,他仍是值得托付萬里江山的左膀右臂的隆恩。
刻石頌功便是很好的選擇。
宣告天下,永傳后世,他是始皇帝陛下身邊第一得用之人。
嬴政看向李斯。
不再年輕的男人鬂間已有華發,眉宇間屬于法家代表人的銳意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越發趨向平和,變得泯于眾人,他拾階而上,緩緩接過奉常遞給他的帝王功績錄,手指微微一顫,眼睛下意識瞥向嬴政。
嬴政此時也正在看他,鳳目凌厲,卻有何贊許之意。
李斯手指陡然一緊。
半息后,他低低一笑,收回視線。
平平無奇的公卿大夫驟然放光。
清晨的霞光落在他身上,他眼底的眸光比霞光更亮,他雙手捧著帝王功績,恍惚間回到自己第一次出現在帝王面前天下是秦王的,也是他李斯的。
他如此篤定自己的抱負會實現,自己的才華會得以施展,他與年輕的秦王注定是青史傳頌的明君賢相,以君臣相和的盛世賢名永傳后世。
嬴政眼底漫上淺淺笑意。
李斯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在祭祀大典之上
“皇帝臨立,作制明法”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
鶴華心頭一熱。
這就是她阿父,天生帝王,心胸寬廣,是被人誤解的“暴君”,但更是公卿大夫眼里值得自己奉獻一切的千古一帝。
“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垂戒。”
李斯收起詔令。
安靜著的衛士們爆發排山倒海的聲音
“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垂戒”
這注定是讓吝嗇筆墨如太史令也會濃墨重彩記上一筆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