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本質上就是躺平,殖民成本直線飆升,英國人已經開始考慮放生印度了。
印度對于英國來說,最大的價值在于近乎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
甘地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后,印度人不再心甘情愿為英國人工作,再加上英印部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糟糕表現,印度在英聯邦內的地位直線下降。
如果不能為英國大量低成本人力資源,印度對于英國來說就會變成徹底的負擔,花了好幾億英鎊打下的南部非洲都可以允許自治,放生印度也不是不可接受。
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所有人都深刻認識到戰爭的破壞性,現在即便是最好戰的人,也不敢輕易挑起戰爭,英國的國防壓力大大減小,這也促使英國放棄印度。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英國現在的實力已經明顯弱于南部非洲和美國,未來即便再有世界大戰,也是以南部非洲和美國為主,英國只需要做好隨時準備遷都的預案就夠了。
“俄羅斯現在還有軍艦嗎”溫斯頓不放過任何一個嘲笑俄羅斯的機會。
英國雖然實力在下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皇家海軍還是可以拿出來吹一吹的。
俄羅斯是傳統陸權國家,為數不多的海軍軍艦,日俄戰爭中一蹶不振,到現在都沒有恢復實力。
不過以大胡子的性格,這種情況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俄羅斯如果全力以赴,不說建立一支比肩南部非洲和美國的海軍,超越英國還是很輕松的。
就在羅克一行人前往塞浦路斯的途中,愛德禮內閣終于在千呼萬喚中拿出了第二版裁軍方案。
波茲坦會議后,愛德禮只干了三件事,裁軍、裁軍,還是裁軍。
1944年,英軍達到巔峰,總兵力450萬人。
這么多軍隊不可能維持太長時間,溫斯頓在任后期,英國政府就已經開始制定裁軍計劃了。
溫斯頓沒等到開始裁軍就被趕出首相府,愛德禮接手這一工作,溫斯頓逃過一劫。
裁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誰提出誰就會挨罵,愛德禮也不例外。
溫斯頓離任的時候,還順手給愛德禮挖了個坑。
英國在二戰期間全力造艦,一共自己建造了8艘艦隊航母和24艘輕型航母,相對于南部非洲和美國航母,英國航母載機量少,性能落后,效率低下,嚴重不符合皇家海軍的要求,皇家海軍在戰爭期間多次要求英國政府開工建造新型航母。
皇家海軍的要求也不高,新航母不說超過南部非洲和美國航母,最起碼綜合作戰能力得和南部非洲和美國最新型航母持平。
二戰期間,英國一共欠了45億英鎊的外債,溫斯頓實在擠不出錢造航母,只能用艦隊航母和輕型航母湊活用。
這要能從一而終也就罷了,可溫斯頓偏偏在離開唐寧街之前,批準了建造海軍新型航空母艦的方案,悄悄給愛德禮挖了個大坑。
現在愛德禮估計恨死了溫斯頓。
溫斯頓批準的新航母滿載排水量58萬噸,飛行甲板長280米,最快航速33節,載機80架,續航里程13萬公里,各項數據對比英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各型航母都有較大提升。
新航母的造價為2500萬英鎊,溫斯頓計劃造四艘。
別說四艘,愛德禮一艘都不想造,而且還想把現役的所有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全部退役。
愛德禮內閣制定的第一版裁軍計劃,忠實反映了這個思路。
在計劃中,愛德禮只為皇家海軍象征性保留一艘航空母艦作為訓練艦使用,其他所有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全部拆解出售。
注意是拆解出售,不是封存,直接是一刀砍到皇家海軍的命根子上。
不用說,愛德禮的這個計劃遭到英國朝野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