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阿父讓蒙大將軍與大兄留守咸陽”
鶴華頓覺不妙。
倒不是不信任蒙恬與大兄,而是之前留下的陰影太慘烈,讓她一聽倆人配合監國,便忍不住想起平行世界的兩人的結局。
在平行時空里,蒙恬駐守北疆修建直道,大兄被派去監軍,帝王派繼承人在邊疆歷練,讓邊關的苦寒磨一磨他的性子,這本是一個好安排,可偏偏,大兄的弟弟是胡亥,還有一位寺人叫趙高,再加上被威逼利誘的李斯,三人聯手,大兄自刎,蒙恬被毒殺。
對于這場慘烈變故,千百年來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有人說大兄因與阿父政見不和,早已失去帝心,讓他去北疆,說好聽點是監軍,說難聽點是發配,所以在胡亥的矯詔到來之后,他才會二話不說便自刎,讓跟在后面想攔他的蒙恬攔都攔不住。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兄愚忠愚孝,完全沒有繼承阿父殺伐果決的帝王政治素養,一封矯詔,便讓他不問緣由提劍自刎,至于蒙恬的勸阻,在他看來都是無用功。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阿父已降詔讓他赴死,他還有什么可掙扎的
兩種說法吵了上千年,誰也說服不了誰。
直到現在,大兄自殺的事情還是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只要有人討論,頃刻間便能上論壇熱門。
蒙恬作為阿父的心腹愛將,對阿父的心思了解得極為透徹,在矯詔下來之后力勸大兄不要自殺,遣人去阿父身邊打探一下消息再做打算,畢竟他的弟弟蒙毅是阿父心腹中的心腹,若阿父果真要大兄自殺,蒙毅不可能沒有得到消息。
但北疆距沙丘千里之遙,而此時的蒙毅因代替阿父祈福而尚未回轉,在阿父崩逝之后,蒙毅被胡亥派去的人囚禁,賜死的原因很簡單,說阿父有立他之意,是蒙毅百般勸阻,才讓阿父打消了立他為繼承人的念頭。
這樣的借口何等拙劣蒙毅當然不會信。
被囚禁期間,蒙毅寫了無數封奏折,言阿父并非旁人三兩句便改變主意的帝王,言他乃帝王心腹,若帝王執意立儲,他只有聽從,從無勸阻,更言他從不曾參與立儲之事,讓胡亥不要聽信奸佞之言。
蒙毅的奏折字字啼血句句誠懇,可這樣的奏折根本到不了胡亥手里。
又或者說,哪怕擺在胡亥面前,胡亥看也不會看,他要的是蒙氏兄弟的死,而不是留著他們繼續礙眼。
于是蒙毅死了,死于被毒殺。
蒙毅先被囚禁,后被毒殺,與外界完全斷了聯系,蒙恬遲遲得不到蒙毅的消息,但來自胡亥的矯詔卻一封接著一封,將軍卸甲交兵權,上書陳情的奏折寫了一封又一封,但喪心病狂的胡亥根本不會看,一包毒藥送絕世悍將上西天。
兄弟兩人皆死于毒藥,是史書工筆也掩飾不了的被毒殺。
被囚禁的他們怎么可能弄得來毒藥又怎么可能將毒藥下在自己的飯菜里
是胡亥毒殺了他們,卻還要誣賴他們畏罪自殺。
數代事秦的忠臣良將,一文一武的鞏固棟梁,就這樣死在昏君佞臣之手。
而大兄與蒙氏兄弟的死,也徹底拉開胡亥自滅滿門與屠戮忠良的序幕,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大秦,在滅掉六國的第四年,將戰國最后一個國家送上終結。
這樣的歷史怎么看怎么沉重,以至于鶴華聽到蒙恬與扶蘇倆人合作監國,便有一種大事不妙的錯覺,倒不是覺得兩人再次重復平時時空的悲劇,而是兩人合作的結果太慘烈,讓她得知消息的第一反應便是想起那段歷史。
“公主有何高見”
見鶴華一臉猶豫,蒙恬眉頭微動,徐徐開口。
鶴華目光在蒙恬與扶蘇身上來回打轉,“呃,沒什么。”
“十一,你的心思全部寫在臉上,又何必瞞著大家”
扶蘇搖頭輕笑。
蒙恬頷首,“不錯,公主在擔心什么不妨直言相告。”
“倒不是擔心,而是想起一些舊事。”
這個話題若草草揭過,只會讓蒙恬與扶蘇越發疑惑,鶴華想了想,便道,“在那些舊事里,大兄與蒙大將軍也曾一起共事。”
話說到這兒,便不必再往下面說,眾人皆非蠢人,一句舊事,再看看鶴華臉上的猶豫,很容易讓人猜到兩人一起共事的結局并不好的事情。
扶蘇臉色微變。
蒙恬抬了抬眉。
蒙毅眉頭微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嬴政將眾人反應盡收眼底。